新闻中心

从小“共情力”强的孩子,成年后将拥有更优秀的社交能力!

发布者: 发布时间:2020-01-05 09:51:59 访问数:1287

共情(Empathy),又称同理心、换位思考、同感等等,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,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,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、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,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。

共情能力强的小孩,能更好地表达对他人真诚的关怀,在他人的情绪中找到共鸣,或对他人的情绪以积极的响应。他们在学校里更受同学的欢迎,也更能交到真心朋友;成年后他们在工作上能够和别人得到更有效的沟通,与家人也能建立相对成熟的关系。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         


我们来举两个例子

A 共情能力强的孩子

此前,在南京的一辆公交车上,司机关车门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一个男子。随后这名男子对司机不依不饶,破口大骂。有乘客为司机打抱不平,指责男子。而司机为了一车人的安全,选择了忍耐克制。后来这一切被一个小女生看到眼里,下车时她留了一张纸条安慰司机:爷爷您是个好司机,赞!

小举动,带来了大温暖。司机一路挨骂没有流泪,看到这张纸条时差点哭了。在这一场风波中,除了男子,其余的人都在用自己的共情力化解这事件,而小姑娘更是用自己细腻的情感,让司机的委屈烟消云散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
B 共情能力差的孩子

邻居家的闺女上幼儿园小班,开学第一天被投诉了,原因是全班都哭得稀里哗啦就她不哭,镇定地坐在那里看老师一个一个地哄,好不容易平静下来了,她一句,“爸爸妈妈不要你们啦“,马上全班又哭成一片……

这个小女孩缺乏共情力,对同学的伤心视而不见,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不要他们的危局,所以才会惹得全班集体大哭,让老师再次陷入混乱的状态中。


共情能力的重要性


莎士比亚曾说: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,而最高级的善良就是共情。

缺乏共情的人,往往都自私冷漠。他们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,体会他人内心的无助和痛苦,也更容易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。

有人说,孩子太小,和他说共情太早,其实不然。事实上,孩子从出生时起就已经具备了共情能力,关键看家长能否正确地引导和培养,是有意识地还是无意识的,往往差别也很大。比如,很小的孩子去打预防针,听到其他小朋友的哭泣他也能哭起来,再大一点看到身边的小伙伴不开心,他会拿出自己的玩具和零食进行分享,以此安慰同伴,这都是孩子最纯粹的共情能力。

作为父母,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关爱和体谅他人,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并且有着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,而共情力则是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


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力


很多家长将同情和共情混为一谈,这是不同的。如果你很伤心,我也很伤心,这叫共情。如果你很伤心,我明白你的伤心,这叫同情。同情的意思是我明白你的感受,重视你的感受。我很在乎你,但是我没必要和你有同样的情绪。

共情能力,是它不仅重“情”,更重“反应”。对于想培养孩子良好的共情力,我们建议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:

一、教孩子以他人的视角看世界

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,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难做到的。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视角看待事物,而且通常只是看见我们想看见的。但是,如果我们更多从他人的视角看待世界,就更有机会用健康的方式来化解冲突。

要教给孩子这个技巧是很难的事情,尤其是在孩子处于激烈的情绪中时,但是如果家长能够对自己的言行保持警觉,就更可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。

比如,女儿来告状,说哥哥叫她蠢猪,这时候你可能想说:“你怎么惹着哥哥了?我敢肯定他不会无缘无故就叫你蠢猪。”但是如果你能够保持冷静,明白这是一个培养孩子共情力的好机会,你就会首先表现出你注意到了女儿的感受,先和女儿建立联结,再引导女儿关注到哥哥的感受,可以通过询问孩子“哥哥此刻是怎么想的啊?”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哥哥会做出这样的反应,这样就能够促进孩子共情心理的培养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
二、教会孩子认知情绪

可以通过绘本或做游戏的方式,教会孩子对人的情绪进行认知和分辨,如最基本的喜、怒、哀、乐、惧都是怎样的状态。一个人流泪代表什么,微笑往往意味着什么,也要让孩子自己学会表达情绪,并理解各种不同情绪下的状态。

在感知并理解的情况下,再教会孩子用尽量精准的语言来描述,来丰富孩子的情绪体验和表达,才能更好地体会到别人的情绪,以及应该怎样进行回应。比如,与孩子一起看到另一个孩子哭了,可以适时地跟孩子开始开始谈话:“宝贝,看,那个小哥哥哭了”。孩子回答“是呀,小哥哥伤心地哭了”。

再或者看到别人生气摔东西,可以引导孩子理解到“生气”这样的情绪层面或者内心层面。又比如,在孩子的好朋友输了一场重要足球赛之后,你需要引导孩子意识到,好朋友虽然说自己没事,但他现在的确很需要安慰。

你可以向孩子指出小伙伴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:耷拉的肩膀、下垂的脑袋和沮丧的脸。通过帮助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观察,他的共情力将得到提升,未来将能更好地理解他人,感受他人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
三、教孩子在冲突之后进行补救

我们知道道歉的重要性,也会教孩子说“对不起”。但是往往孩子还需要知道,很多时候道歉只是一个开始,他们还需要用行动把做错的事情纠正过来。

在某些情况下,孩子可能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、直接的行动,比如把弄坏的玩具修好或者换一个新的,或者也可以采取一些温暖的举动,比如为小伙伴画幅画、做一件善意的事情,或者写一封道歉信等。

重点是家长要帮助孩子用行动表现出爱和道歉,表明他们考虑到了他人的感情,并且希望找到办法来修复关系中的裂痕。



父母是最好的榜样


每一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正直善良,有担当且勇敢,这些美好的优点,都离不开共情能力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成长产生着深远影响,也比其他方式更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。

父母乐于助人,孩子也会潜移默化乐于帮助他人;父母事事漠不关心,孩子也会逐渐冷漠。在 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 一书中,作者指出:共情能力高并愿意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儿童,通常他们的父母总是鼓励着他们,并以身作则。

当孩子再一次大哭时,尝试着不要对他吼“一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”,或者“吵死了!哭什么哭”,而是去体会孩子的感受,轻轻抱住他说“妈妈知道你可能很难过,辛辛苦苦搭好的房子被推倒了,现在又得重来,感觉刚刚都白做了。不过,妈妈相信,你这一次可以做得更好哦!”